close

美麗的相遇,永遠的“長春”
蘆新河小學  張樹靜
http://www.bchedu.net/bcjj/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8794

 

2011年12月27日,一個數九寒冬之日,在侯先生帶領下,我們一行10人,深夜抵達長春。

第十屆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小學語文教學觀摩交流活動在此召開。1400多名代表相約此處,只為“兩岸齊聚共用中華文化  四地雲集譜寫小語詩篇”。

來自臺灣的劉振中老師,讓我們這些內地的老師領略了寶島臺灣的教學風格。

一篇《秋天的風鈴》被老師巧妙地裁剪了三次,學生文本段落的三次閱讀,就是三次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在多個回合的碰撞中,學生運用觀察力、想像力,從文章主角的立場進行思考,這些思維能力的訓練,不是草草的泛泛的,而是深入的。

劉老師第一次,讓學生初讀,瞭解主要內容,熟悉文本內容。學生瞭解之後,出示問題“你猜測一下作家會不會拿下風鈴?”當學生猜測結果很大時,老師沒有過多的干涉,只是讓不同意見的同學發表意見。看似簡單地表達意見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讓學生學習文本,解讀文本的過程。教給學生閱讀文本的方法。

第二次讓學生在看接下來的補充文字,還是一個問題“作家會不會拿下風鈴?”依然讓學生發表意見說明理由。學生急切的渴望知道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老師就第三次補充文字,這是學生的情緒調動,更多地去表達自己對結尾的猜想。這樣的教學,讓我們眼前一亮,如何讓學生去讀書,學生怎樣能讀進書中去。一直很困擾是老師的困惑。今天劉老師的課讓學生瞭解內容,學習理解文本,自己尋求答案才去解讀,學生自己有了預想之後,逐步就發展了猜測,進一步進行推論。學生通過自己豐富的想像,在虛幻與現實間穿行,在探索與求證中反復。這樣的學習才是興趣使然的學習 。教師這樣的半輔助學生解讀文本,理解文本,實際就為讓學生學會運用預測、推論、連結的方式閱讀課文,學會閱讀的策略。這些閱讀策略,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忽視了,或者包辦代替了學生的閱讀策略思維訓練。教師更是把自己的主導作用發揮得恰到好處。一個主線“抗議信是誰寫的?”“作家會不會拿下風鈴”作為關注點,反復的讓學生關注文本,在簡單的文字間,學生體會出文章的淡淡的美感,悠悠的美好。這樣的文章學生學習起來,才會覺得新鮮,不厭倦。因為他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狀況是什麼,但是這種懸念是水到渠成的轉化,讓學生能夠有一種峰迴路轉之感,也完成了的一次情感的歷程,多愁善感的變化。回望我們的教學,只是停留在一元,兩元教學上,從臺灣老師身上我們要吸取多元教學模式的特點,多元化的思維延伸教學,特別是那種閱讀策略要注重與加強,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只是一種形式,要實際,要真實。

來自臺灣的老師讓長春“春意”蔓延,讓我們與臺灣老師有了一次美麗的相遇。

 

 

 

 

推論課堂讓我們眼前一亮

 

作者:春華秋實 時間:2012-2-4 15:35:42

http://blog.lygdnxx.com/19/archives/147.aspx

 

 

東北之行,讓我感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課是臺北的劉振中老師的《秋天的風鈴》。

跟隨著安房直子的風鈴讓我們這些內地的老師領略了不同的風情,不同的教學風格。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貧窮的畫家,家裡沒有音響、沒有電視,唯一讓他感到幸福的是一個女孩送他的一串風鈴,他把風鈴掛在窗邊,聽著叮叮噹當的風鈴聲,畫家的心平靜下來,畫出許多的好作品,得到了更多的肯定與尊重,可是好景不長,他收到了一封封匿名明信片,要他取下風鈴,因為風鈴聲攪擾了他(她、它)們,讓他(她、它)們無法入眠。這讓一天聽不到風鈴聲就沒辦法過日子的畫家由憤怒、疑惑、恐懼到猶豫,產生許多的猜想——匿名明信片是誰寫的?他(她、它)為什麼要跟自己過不去?最後出乎意料的是這些匿名明信片竟然是他家門前的大波斯菊寫的。

這節課,劉老師沒有採取以往的閱讀教學方法,而是採用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運用預測、推論、連接的閱讀策略,瞭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美感。劉老師巧妙地把《秋天的風鈴》裁剪了三次引導學生分三次閱讀課文。

1. 學生事先閱讀完第一部分課文。

劉老師引導學生分別以抗議信是誰寫的?畫家會不會拿下風鈴?為關注點,找出關鍵字、關鍵句,進行討論。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有力的證據推想作者可能拿下風鈴、也有的認為不會拿下風鈴。此時劉老師沒有作過多的干涉,只是讓學生充分地談自己的觀點、大膽地去推測。

 2. 發下第二部分課文,學生進行閱讀。

 引導學生繼續關注:抗議信是誰寫的?畫家會不會拿下風鈴?從文章找線索進行推論。學生又運用文章的語言文字發表見解,有的學生認為這風鈴是女孩送給畫家的定情之物,過不了多久女孩會循著風鈴聲再次與畫家相遇,演繹出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所以畫家也在等待著女孩,他不會取下風鈴。有的認為畫家現在已經猶豫了,他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不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他會忍痛割愛,拿下風鈴。有的孩子補充畫家不會拿下風鈴,因為畫家認為:“要抱怨,就光明正大的以自己的名字寄來,想利用這種卑劣的匿名明信片讓我拿掉風鈴,沒那麼容易!”……這樣劉老師為學生創造了多元化地解讀文本、不斷聯想的途徑,推動閱讀教學延伸式的思維,使探索發現于文章的情節。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提取文本充分生成,老師基於學生的生成進一步提煉,再次推動了學生的推想。

  3. 發下第三部分課文,帶領學生理解全文

師出示大波斯菊的圖片,問:這些匿名明信片到底是誰寫的?你來猜想一下,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更多地去表達自己對結尾的猜想。然後老師發下第三部分課文,讓學生看文章的結局,原來是畫家院子裡的一大片大波斯菊給他寫的匿名明信片,風鈴取下後,大波斯菊在一星期後一夜之間全部開放,整個院子盛開著淡粉紅色的花,嬌弱美麗。學生無不驚歎:好美的意境,好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

劉老師的課以“抗議信是誰寫的?”“作家會不會拿下風鈴?”作為主線,運用預測、推論的閱讀策略設置懸念,不僅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理解文本,體會出文章的淡淡的美感,悠悠的美好,而且不斷預測、推想、想像,使預測實現水到渠成的轉化,峰迴路轉之美妙。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參加第十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體會

http://jxf0219.blog.sohu.com/214602294.html

 

      2011年12月28日——29日,由中國教育學會小語專業委員會主辦,吉林省教育學院、吉林省小語會、東北師大附屬小學承辦的第十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在長春市文化館隆重舉行,來自四地的專家與一千余名觀摩代表雲集一堂,真正是:兩岸齊聚共用中華文化,四地雲集譜寫小語新篇。

      此項活動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十屆,活動令大家受益,四地共贏,已經成為彙集兩岸四地語文教育的品牌活動。活動時間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我們聆聽了北京師範大學王本陸教授作的《關於如何提升教學品質》的專題報告,活動還安排了四地二十二位老師的現場教學,其中還有四地教師的同課異教的教學與專家現場評課議課。

      開幕式上,崔巒理事長熱情洋溢的開幕詞振奮人心,富有深度的專家報告令我受益匪淺,而一天半的聽課評課卻讓我感觸良多,下面就將個人的感受和聽課後的幾點思考總結如下:

一、總體感受

      1、集團化辦學和更為寬鬆的教學環境與體制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聽課的分會場在東師三附小,即東信學校,東師教育集團旗下有四所分校,占地近21萬平方米,學生八千多人,校歌為《八千學子八千朵花》,校長為教育集團理事熊梅女士,她本人也是東師大教育管理學院院長,真正體現了讓懂教育的人辦優質的教育,開放式和個性化的辦學理念得以實施。

校內有體育館、多功能報告廳兩個,電影院一座,食堂可供千名學生就餐,教學軟環境良好,從彙報演出和課前一首歌可以看出校園文體活動開展得正常有序,體現了良好的綜合素質和精神風貌。因為時間較短,沒有深入到學校內部管理中去,還是有些許遺憾。

      (而2009年第八屆活動由臺灣承辦,大陸老師考察了一些學校,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第一,學校教育需要一個穩定的、相對自主的政策環境。臺灣的學校,在認真執行教育政策、努力按課程要求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有自己相對獨立的自主安排特色教育教學活動的空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傳統和特色,按計劃從容地實施系統的有效的教育活動。在參觀過程中,大陸老師普遍感覺到,我們的學校辦學自主空間不夠,學校受到各相關部門的制約干擾較多。最終導致學校辦學模式、運行機制千篇一律,學校教育教學行為不能達成理想的預期目標。

      第二,基礎教育的良性發展需要一個全社會共同關心呵護的外部環境。目前,大陸的基礎教育,基本上處於相對封閉管理的狀態,家長、社會對教育的關注,更多地體現在輿論監督層面,而且正面肯定少,負面評價多。這次無論是在東海大學附小,還是在安平國小,都能強烈地感受到社會和學生家長對學校事務的關心和支援。東海大學的家長委員會,為該校承辦活動提供近百萬新臺幣的資金支援,安平國小的志工媽媽團隊,義務到學校為孩子注射甲流疫苗提供服務,義務擔任大陸考察團的引導,義務為班級貧困學生組織募捐……我們在培育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上還有許多工作值得去做。我們也期待著,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教育的外部環境能夠逐步得到優化,學校的辦學水準得到進一步提升。在賓館,我們多次遇到數百人的學生旅行團——長達一周的集體旅行是臺灣初中高中學生畢業的必修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項活動對孩子的自理能力、協作交往能力、閱讀社會能力是多麼有意義!我們不禁感慨:現在的大陸孩子,連春遊秋游的機會都沒有了,更不要說野炊、集體旅行了,安全是高壓線,誰都不願去觸碰。明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陣地,卻不願或不敢涉足,是體制因素,還是理念認識因素?如何解決,誰來解決?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迫切期待著。)以上文字摘錄于淮南朱廣久老師的活動心得。

 

      2、四地同課異構各具特色,令人倍受啟發。

雖則四地教學說著一樣的漢語,讀著相同的文字,書寫著同樣的漢字,但對目標的設定,方法策略的運用,語言訓練的著眼點,教學形式的呈現卻有著較大區別,從崔巒教授的點評可見一斑:如果將這四節課比作一首交響樂的話,那麼有的激昂,有的舒緩,有的柔和,有的優雅,底蘊深厚,都體現了學生理解內容、表達感受、學習與運用的結合,既“得意”又“得言”,知、行、意相結合。不同之處在於對課文功能的理解和使用完全不同,主要表現在內地是用課文來教育的,港澳臺老師則是用課文做例子的,從表現形式上來說,北京的課是閱讀理解型,港澳臺的課是借鑒運用型,臺灣的課是參與活動型。從設計上說:內地更重預設,生成還有餘地,而其他三地老師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比我們更注重面向全體。我想這正是我們應當從此次活動當中收到的啟發吧?我們更注重的是教師的教,更注重自我,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正如香港小語會會長所說:“要關注學習的歷程,關注目標的達成度,要由扶到放。”如何放手是一門大學問,值得我們教研工作者去探索、思考。

 

二、幾點思考

      1、我們應帶著怎樣的心態去聽課?

由全國小語會主辦的全國的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與南京鳳凰母語主辦的教師素養大賽應是我聽過的最高級別的賽課和觀摩課,說實在話,也受到了很多啟發,但同時也困惑著,思考著,為什麼我們大陸老師的課上都是那麼四平八穩,那麼地看似完美?無論是什麼風格的老師,什麼程度的學生,我們都可以看見程式化的影子和教師話語的霸權,這似乎已成了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瓶頸,如何取得突破,真正還學於生,是否能從和我們有著共同的華夏文明,卻在不同體制和多元文化背景下港澳臺三地的教學當中獲得啟發呢?這是我參加此次活動最初的心態。

      那麼是否僅僅觀這幾節課就能知曉別人都是怎麼在上語文課的嗎?我們是否能窺一斑而知全豹,拿來主義呢?思路決定出路,理念決定觀念,一堂課的背後一定是著先進的教學理念作支撐的,它的建立還需與教師對教材選擇、理解與把握,(據我所知,香港與臺灣的教材運用教師是有充分的發言權與選擇權的,空間與自由度相當大,後面會有例證),學生的認知程度以及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相配套的,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是否可以從中受益。

      所以在這之前妄自菲薄,或者不以為然都是片面的,在端正心態的情況下以謙遜的態度,保持清醒的頭腦,清晰地思考,敏銳的捕捉資訊加以整合才是最重要的。

 

      2、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標準去看課?

短信互動環節中有一位聽課教師說到:“看四地教學是否有一把尺?如果有,應當是一把怎樣的尺子?”同時也有聽課教師對香港老師執教的繪本閱讀《三隻小狼和大壞豬》一課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質疑,這就涉及到評價標準的問題上來了。引用臺灣小語會會長吳敏而女士的話:“看四地語文教學應當有一把尺,但是是一把彈性的尺。”我想,這把尺子量的是什麼?是教師還是學生,是工具還是人文,是教材還是例子,是能力還是知識,這把彈性的尺子起的應當是橋樑作用,起到平衡的作用,只有把好支點,才能真正做到科學評價,有效提升。

舉辦此項活動的目的是存異求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風格迥異的課上尋找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提煉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堅持語言文字的訓練,堅守語文教學的陣地在千姿百態中追求本真。但同時也應做到堅守大同求異,求異揚異,提倡教有特色,鼓勵改革創新,打破藩籬,敢於突破。

      看港澳臺三地的課有種奇怪的感覺,仿佛在“傳統與現代”,“傳承與突破”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在臺灣陳老師執教的同課異教課《只有一個地球》上我們看到了逐段分析講解大意,疏通文意,繼而運用大富翁遊戲進行應對、分析、解決處理生態災難能力的訓練,完全拋開了文本,是一種任務驅動和體驗式教學的範例。前半段課堂顯得拘謹,後半段課堂又顯得隨意。

      在香港陳雪芬老師的課上我們看到了久違的語、修、邏、文的文體結構與語法知識的傳授,把文本當例子,先出示大致的說明方法,再由文中例句出發重點學習三種說明方法,與我們的課堂不同的是這些訓練佔用了課堂大部時間,比較舉例說明與分類說明方法的異同,文章也暫時拋在一邊,最後再回歸到文本,課堂也顯得不是那麼工整,流暢。

      澳門蔡老師的課堂既關注了文本的情感主線又關注了文體表達的特點,將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發展結合的較好,如此學生一課一得,長此以往一定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反之北京的賈甯老師的課精心預設,設計不可謂不巧妙,教師語言大氣流暢,對教材的鑽研與挖掘不可謂不深不透,師生合作不可謂不真實感人,朗讀訓練不可謂不扎實,令聽課者如癡如醉,醍醐灌頂,大呼:如此設計我怎麼沒想到?但課結之後,回想一下,學生的光芒在哪裡?對文藝說明文的問題和說明方法的運用知曉了多少?學生不用老師教就讀不懂這篇文章嗎?我看還是我們的老師不相信我們的學生啊,看似完美的課掩蓋了學生的質疑與生成,我們的語文教學更需要不完美,更需要認認真真讀書,扎扎實實訓練。

 

      3、我們應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發?

      (1)、正確的教材觀 

香港梁翠怡老師執教的是繪本閱讀 ,臺灣劉振中老師執教的是一篇奇幻散文,他們不約而同的提到他們是沒有統一教材的,教師有非常大的自主權利選擇適合本校和本班孩子的閱讀材料。他們的課時可長可短,伸縮性較強,梁老師的展示課並非閱讀理解故事的梗概,而是在理解故事梗概的基礎上學會抓繪本中有限的文字與圖畫分析角色的優缺點,學生有八分鐘的時間都在靜心思考,交流合作,抓角色動作、語言、心理細入文本,合作完成表格,分組完成彙報,教師沒有講大道理,對角色的認知都是學生自己有提煉總結的,課堂不熱鬧,但不乏精彩。她介紹說這應當是第三課時的內容,接下來還會有第四、第五課時進行扎實的讀寫訓練和複述練習,試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會有這樣充分而自主的學習嗎?一節課落實三五個重點目標,最後皆不成重點,一篇課文兩個教時必須解決,否則教材上不完,教學任務就沒完成,所以正確的教材觀至關重要,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2)、正確的學生觀

      以臺灣劉振中老師執教的《秋天的風鈴》為例,首先教材是教師自選的,文章很長,課堂上以三部分呈現,學生分三個部分才閱讀完了整篇文章,而教師拋出的始終是相同的問題,文章讀完,多元答案在黑板上呈現,教師沒有牽引,而是分階段引導學生預測,抓文本資訊做出自己的判斷與選擇,給學生創造了不斷聯想的環境,自覺地形成對閱讀的期待,繼而推行形成預測,學生在探索中不斷推翻自己的預測,學會用文本語言表達 ,線索由明到暗,誰也不知道下一步的課堂上會呈現怎樣的狀態,充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預設只是為了更有效的生成,學生真正做了回學習的主人,善莫大焉!    

      (3)、正確的能力觀  

     在港澳臺三地的課堂當中我們真正看到了合作學習,學習卡片,表格、遊戲更多的出現在課堂上,包括教師的板書也以表格式居多,根據學生回答分多次呈現,教師更多的起到的是啟發點撥作用,幫助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歸納總結提煉學法,教師為了不需要教,多麼簡單明白的道理,而我們的語文教師都能看到這點放手讓學生去學,去做,就不會那麼耗時而低效了。

      (4)、正確的評價觀

      堅持全面而正確的評價觀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面,更多的關注群體而非優秀群體,將話語權還給學生是內地老師應當時刻提醒自己注意的。合作中的學習可以更有效地讓後進生參與進來,而我們的課堂合作學習也僅僅是流於形式,探索與體驗式學習就更無人涉獵,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敢於表達,發現他們,認可他們,“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讓我們共同為之而努力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ng119 的頭像
    jong119

    中愛一生‧劉振中‧漸凍健動中

    jong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