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第16屆傑出校友成就簡歷及奮鬥歷程
劉振中 100.12.
我一直認為,這輩子能成為教師,是上帝送我最好的禮物。而我,正享受著這趟豐美的教學旅程。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非常幸福的人,在生命中擁有許多貴人。正因為如此,我熱愛我的工作,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貴人。
教育種子播心田
成長於風景秀麗的台東縣關山鎮,童年時期住在學校宿舍裡,父親教學的身影,在我心中埋下日後從事教育工作的種子;長期接觸琅琅的讀書聲,讓我內心隱隱決志成為教育的尖兵。
我人生的轉捩點發生在國中畢業的那個暑假。當時深受國中老師鼓勵,勇敢的從台東鄉下遠征臺北參加高中聯招,雖然因為國文作文以考前一天發生的轟動全國的反共義士駕機投奔自由事件為題目,導致向來最有把握的作文失常,而以些微差距未能錄取第一志願,但是在爸爸強烈主導要我念高中的情況下,我居然一反平日優柔寡斷的個性,很有主見的做出就讀花蓮師專的決定。現在想來,當時的勇敢與堅持,是上帝的的引導;童年心中埋下的為教育奉獻的種子,是上帝的旨意。
擴展視野認真學
從小求學的過程中,我非常幸運的遇到很多好老師,他們諄諄訓勉、循循善誘,讓我的學習過程充滿樂趣,也獲得許多成功經驗。雖然小學寫「我的志願」作文時,我並不是立志當老師,但是每一位好老師的圖像,都是我日後成為學生心目中好老師的學習楷模。
花蓮師專五年的薰陶中,我更加確立了投身教育的志向。當時許多同學或許因為家境關係,或許因為父母期待而選擇就讀師範學校,為的是公費的學習環境,或是將來的穩定工作。這些雖也是我選擇師專的部分原因,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似乎更早就隱約知道,我適合當老師,我也喜歡當老師。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很早就確定方向,在師專的校園中,勤快的參加社團,認真的學習每一門學科,我想要成為一位好老師。
師專生涯中遇到多位好學長,給我生活上的幫助,課業上的引導,讓我及早適應,及早確立方向,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安定力量。這對我的教學信念產生很重要的引導,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人幫助人的事業。在還沒踏入教職的學生時代,我學習著用對教育的熱誠,與同學、學弟互動,彼此激勵成長;到家扶中心、孤兒院與孩子互動,傳達一些溫暖的感受,也學習表達關心;藉著擔任法院義務觀護人的機會,關懷誤入迷途的青少年,給他們一些思想上的辯證與澄清。
師專的團體生活是一種磨練,也是一種福氣,給我人生許多的機會。在團體生活中認識自己,學習互動;看到自己的不足與進步,也看到別人優點與體會到觀點的多元。
秀朗家園勤耕耘
我和許多師專同學一樣,心中潛藏著一股念大學的強烈動力。畢業選填志願時,距離台灣師範大學近的永和地區就成為我的首選。民國71年以第一志願進入秀朗國小服務,從此秀朗也成為我從事教職最重要的場域。
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秀朗,才有機會在秀朗接觸到教學生涯中幾位最優秀的校長。張培方校長高瞻遠矚,在我初任教師的年代,給我指引了一條明確、有意義的方向;詹正信校長的敦厚寬容,讓我感受到濃厚的教育愛;葉瑞芬校長熱力十足的行動力,讓我看到教育轉型中的希望;潘慶輝校長優雅從容的氣質,將教育導向如詩般的美學境界。每位校長的風格雖然大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對教育的執著與認真,是那份對教育的熱誠與使命感。與這幾位優秀的校長學習,讓我的教學生涯,看到了教育的「愛與榜樣」。
秀朗除了有優秀的掌舵者,也有一群頂尖優秀的老師。早年張培方校長非常鼓勵老師進修,他認為,唯有不斷進修的老師,才能以身作則帶領學生努力學習。除了進修之外,多才多藝的老師帶著學生努力的創造各種輝煌的成績。語文競賽、科學展覽、游泳、足球、合唱團、歌仔戲,都有極佳的表現,我有幸身處在如此積極進取的校園氛圍中,看到的是正向的力量,感受到的是同儕間互相激勵成長的動力,更讓我對教育工作全力以赴的投入。
教學進修創雙贏
對於要專心教學,還是要繼續進修,我曾經在內心掙扎過。從秀朗許多同事的經驗中我清楚的體認到:進修不只是學位的獲得,更在獲取新知,與時並進,是學生與教師雙贏的必要過程。
30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不斷穿梭在教學與進修中。在教學上,我努力認真,抱著教育家的期許,避免自己成為教書匠;在進修的過程中,隨著時代更迭,我不斷思考自己的教學,反省自己的教學理念。
師範大學教育系4年的學習,滿足我年輕時求知上進的企圖;師大畢業後專心教學8年,母校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40學分班,及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共6年的學習,讓我跟上跨世紀課程改革的洪流,成為現時校園中課程領導的資深教師。
走出教室推語文
走出教室、踏進語文輔導團,是我教學生涯另一次關鍵的轉折。擔任20年的級任教師,我在教室王國中指導過許多學生,也獲得家長很好的評價,但我始終就只是接觸到班上的學生。在教職的第21年,抱著「接受別人服務20年,自己回饋別人2年」的心態,我嘗試擔任行政工作,努力學習用教學需要的角度提供行政的服務。這個經驗雖然辛苦,但是非常珍貴,也促使我進一步跨出學校,參與新北市的語文輔導團。
擔任語文輔導團團員的這幾年,遇到一群優秀認真的老師,彼此專業的對話,讓我深刻體會到教學經驗的相加相乘效果,可以發揮多麼大的效益。因此,我更加的努力,在新北市辦理研習,到外縣市與教師互動,與大家分享教學經驗;參加臺灣小學語文學會的兩岸四地教學觀摩,更親自到河南省鄭州、吉林省長春擔任教學演示,與大陸老師就語文教學進行交流。
此外,也利用寒暑假到海外分享語文教學經驗,足跡走過泰北邊境的美斯樂,印尼的泗水、雅加達、棉蘭,遠征過中南美洲的巴拿馬、巴西、阿根廷、智利,也到過南非的約翰尼斯堡,將國內語文教學的經驗與海外從事國語文教學的老師切磋。
這些體驗,若不是當老師,若不是從內心喜歡當老師,是不容易有機會實現的。
子弟兵團滿天下
沒有持續跟學生接觸,我可能無法這麼明確的印證自己喜歡當老師。
從第一屆學生開始,我努力和他們保持聯繫,除了關心他們後續的學習,也期待延續教學過程的美好感受,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經驗可以讓人成為美好的人。
多年後,當學生帶著孩子回來開國小同學會,當學生在臉書上分享著小時候的學習點滴,當學生邀請我參加他的婚禮,當學生從海外歸國特地來訪,當學生……,除了自己深知教學工作是我的最愛之外,學生的所有舉動,更讓我對自己的堅持無怨無悔,更讓我認定自己年輕時選擇教育工作是絕對正確的!
「行路,不是為了到達目的地,而是在享受旅程。」這是個人向來秉持的人生觀。感謝上帝送我當老師這份禮物,也讓我享受了這趟豐美的教學旅程。如今,榮獲母校100年度的傑出校友獎,無疑的是對我教學生涯至高無上的鼓勵,願與所有關心我的人共享,也將榮耀歸於上帝。